转自中国妇女报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研读和解析社会整合发展变迁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作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学习,就家庭教育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家庭教育由社会生产状况决定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它的主体是父母及相关监护人,客体是未成年子女。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人口再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夫妻、父母和子女的特殊社会关系,大多数父母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职责。而基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深受人和环境的影响,必然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映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家庭教育无法摆脱社会和时代单独存在,不仅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原生家庭、父母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也相应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由此各地区、各家庭的家庭教育目的、形式、成效等各不相同,却又深刻反映家庭和社会的现实状况。
二、家庭教育的异化现象仍旧突出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马克思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培育人的能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新一代父母大部分已经认知升级,突破“分数至上”的思想禁锢,转型为“琴棋书画”等的“全面发展”,但似乎又陷入“素质教育”的竞赛卷圈和精英教育的焦虑状态。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行灌输个人价值观,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梦想,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一些家长将孩子工具化,培养童模、童星、冠军,希望通过子女的成名成长,实现所谓的“阶层”跃升并获得金钱名利;一些家长有浓重的“生存焦虑”,过度干预子女行为,忽视子女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一些家长仍采用传统父权教育模式,将“听话”“成绩好”作为主要标准,忽视抗挫能力和情感教育等素养培养。家庭教育的异化现象,背后是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不仅偏离了家庭教育的本质,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更损害了子女的人格,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和子女认知混乱、心理健康受损、社会适应能力乱等问题,甚至引发了不少令人痛心的极端案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
马克思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必然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把家庭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家庭教育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无可替代,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一是推动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地。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已经将家庭教育提升到国家事务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省也出台了《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保障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增加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二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包括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观点的思想渊源、核心内容、关键对象和方法路径等,不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更是从治国理政、社会文明等高度,打开了家庭教育的立意和格局。三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科学家教知识,引导父母把正家庭教育方向,注重品德教育,塑造美好心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孩子立志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四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持环境,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党中央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同心同频同力实现育人效果最优化。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第二期处级公务员任职二班 郑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