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了解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服务工作情况、妇女家庭服务从业情况和用工家庭需求情况等,按照市妇联的通知要求,我们伊通县妇联组成了调查组,于2013年4月中下旬利用10天时间深入到二道镇、伊丹镇、福宁街道进行调研,下发了100份调查问卷。这次调研我们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下发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研,对我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服务工作情况、妇女家庭服务从业情况和用工家庭需求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县家庭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家庭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
目前我县正在从业的家庭服务业有15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家政服务公司,全县有3家,主要以物业管理为主,家政服务为辅;2010年没有,2011年1家,2012年2家。二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保洁公司,全县有5家,2010年1家,2011年2家,2012年2家,主要以家庭保洁为主;第三类是社会中介机构性质的家庭服务业,主要是劳务输出为主,全县有7家,2010年1家,2011年2家,2012年4家。第四类是未到工商部门注册,以家庭或几个朋友组成的,靠一张名片、一部电话联系业务的个体经营者,全县有21家。上述服务业从业人员很不稳定,随着业务的发展及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从业人员的构成情况。
我县家庭服务业从业人数为372人,其中女性210人,年龄段16—24岁的 18人,25---35岁的 72人,36—45岁的96人,46岁以上的 186 人;学历结构初中以下的 105人,高中、职高 260人,大专及以上7人;人员构成情况农民工159人,下岗失业人员202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1人;人员分布情况:个体工商户 75人,其他297人,所有从业人员均未签订劳动合同。
(三)家庭服务需求情况
1、一般家务:制作家庭便餐、家居保洁、衣物洗涤等等,
2、看护婴幼儿:对婴幼儿的照料、看管;
3、护理老年人:照料、陪护老年人;
4、照顾病人:在家庭或医院照料、看护病人;
5、月嫂;
6、钟点工
二、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1.妇联组织创办家庭服务机构的情况
我们县2001年成立了伊通满族自治县牵手家政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妇联也相应成立了伊通满族自治县牵手家政服务中心,但至今没有注册,具体工作由县妇联城市部负责,配备了一名公益岗位人员。
2.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服务培训的情况
我们县妇联每年依托职教中心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培训。2010年培训家政服务员200人,女老板30人;2011年培训家政服务员300人,女老板50人;2012年培训家政服务员300人,女老板50人。培训内容有:保姆、钟点工、月嫂、陪护,家庭保洁、办公楼保洁、玻璃保洁、地板打蜡、清洗油烟机、清洗空调、还有如何创业就业,怎样当好女老板等知识。培训人员年龄在18---55岁,上岗率为65%。
3.妇联组织家庭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
由于我们县妇联成立的牵手家政服务中心没有注册, 所以不收费,工资由用人单位或家庭与家庭服务员协商决定,没有出现权益保护纠纷问题。
二、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服务工作的经验及做法
服务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坚持为党政分忧,为妇女解愁,为稳定出力的指导思想,以家政服务为切入点,以服务妇女、推进妇女就业为宗旨,通过抓家政培训提高妇女就业能力,抓家政服务安置求职妇女,建家政服务工作站拓展家政服务员输送渠道,建“打工妹”之家,团结教育妇女、维护妇女自身权益,共同打造 “好帮手”家政品牌,从而创建妇联工作品牌。
一是广泛参与,注重宣传,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积极参与组织妇女专场招聘洽谈会,并充分利用各类招聘洽谈会、妇女之家等宣传平台,发布用工信息,发放培训资料,为妇女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牵线搭桥。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求职妇女就业信心。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三、妇联组织在开展家庭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1、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从业人员不稳定;市场供需存在着矛盾。
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从业人员不稳定是我县家庭服务业的主要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家庭保洁、照料老人、管教孩子等家政服务,还有一些家庭需要一些特殊的家政服务,比如中高级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病老陪护等,现在还不能满足需求。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家庭服务业起步较晚,只能够完成简单的室内保洁工作,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广大居民对现在的家政服务质量很不满意,或者就是不敢接受服务,担心产生风险,例如城市中的高空作业,基本上所有的家政从业人员都没有高空作业证。所以家政从业人员对高难的家政服务不敢承接。一方面市场需要服务,而另一方面市场却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
2、行业观念陈旧。
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而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现在家政服务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原因是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不少女性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怕丢面子,怕受歧视,宁愿无事干或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人员培训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外来务工妇女等弱势群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些家政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质量低,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等。现在我县家政行业中,很少有从业人员接受过任何方式的岗前培训。而许多家政公司为了单纯追求利润,缺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一方面市场对持证上岗要求不够严格,持证上岗和无证上岗获取相同的报酬,造成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我县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的家政培训机构。
4、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家政服务业由于市场广阔,供不应求,只要想干的就可以干,因而造成市场结构混乱。目前我县的家庭服务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市场价格不统一。家政服务员的自身安全和利益无法保障,雇主的利益无法保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加强家庭服务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要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内涵在实践中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它不只是为下岗妇女和农村进城打工妇女提供了工作,也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施展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为此,全社会应该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改变以往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观念,认识家政服务在深化管理机构改革和城市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为家政服务产业化扫除障碍,为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要加快民间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医疗机构专门从事病患的陪护业。我县街道养老院3家,从业人员12人,规模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宣传,积极发展民间社会化养老服务业,促进我县就业的发展。
3、要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今后我县应以居民为基本服务对象,大力拓展家政服务消费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不定期举办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积极发挥各级妇联牵手家政服务中心的作用,集中培训不同级别、不同档次的家政服务人员。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家政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家政服务市场不同层次的雇主需求。
4、要协调尽快成立伊通县家政服务业协会,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秩序。
5、促进政府进一步加大行业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构筑妇女就业平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树立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巾帼家政服务公司,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引导家政服务向产业化发展。鼓励下岗女工、农村妇女自觉抛弃行业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活动,让她们到家政服务行业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再就业。对城镇下岗女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详细调查摸底,掌握她们的务工需求,健全家政行业人员人才信息库。通过电台广播、电视广告、报纸宣传等形式,对家政服务市场的供需信息进行及时宣传,使雇主和求职者都能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实行双向选择。
目前我县家政服务业还属于弱势产业,家政服务人员是弱势群体,政府要加强对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视支持,把这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运作,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有序、有效、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家政服务就业及从业人员的配套服务体系,开展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行业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使家政市场参与者能够有法可依。同时发挥好在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和宣传中的主导和主力作用,引导雇佣双方更新观念,改变彼此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雇主应在人格上尊重保姆,善待保姆,只有保姆的归属感和职业感增强了,家政服务业的价值才能被社会普遍认同,这个行业的职业化进程才会加快。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将其建设成为城乡公认的高尚职业,阳光工程。
( 伊通满族自治县妇联提供)